高二生活纪实
说起来让人有点想不到,我的中学母校历史比大学母校要长。我的大学母校是南京大学,其最早“前身”是1902年(清光绪28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清帝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我的中学母校是南京市人民中学,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资助建立的南京市汇文女子中学(Nangjing Weiwen Girls’ School);而汇文女中的最早“前身”是1887年(清光绪13年)由美国女传教士沙德纳创办的“沙小姐学堂”——它是南京地区最早的洋学堂(后来改称“女布道学堂”)。
不过,十二岁那年第一次踏进人民中学校门去报到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就读的这所学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只觉得校门内那几棵高大的老银杏树很漂亮,还有就是校内的建筑有点洋气,又有点古旧。新学校的校园比我们小学大得多。操场西北角附近,靠我们初中呆过的那个四合院很近的地方,有个用水泥砌成的圆形大金鱼池,名叫“共青池”。池子周边有护栏,很雅致,只是池里的金鱼已被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的风暴一扫而空,没了踪影 。校园西南面有座五层楼高、门窗都为拱形的青灰色大楼,后来知道它是汇文学校时代留下的建筑,大家都叫它“南大楼”。
中学毕业后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到母校校园,除了门口的老银杏树和名为“汇文楼”的图书馆老楼外,已很难找到多少我们中学时代的“遗迹”。“共青池”和“南大楼”早已不存,校园的平面布局已有很大改变,新建了几座功能多样、体积庞大的新大楼,原来宽敞的校园感觉变小了不少。不过尽管如此,在我的心里,母校还是我们中学时代的样子,记忆中的老师、同学和自己也仍然是那个年代的样貌。
高中时代的班主任、敬爱的盛毓青老师和高中老同学何鸣分别打来电话,告知同学群里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回忆中学时代,已经写出了十几篇回忆录,吩咐我也要写一篇。我笔拙,昔时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常如临大敌,得躲到一个碰不到熟人的地方苦思冥想半日乃至一两日方能完工,现在听到要写回忆录的吩咐后仍然颇感压力,但师命不可违,况且何鸣已寄来自己与晓军同学写就的几篇回忆文供我参照,所以只得答应下来,先想了个题目,叫“中学时代回忆”,还拟了个提纲。提纲拟好后心里又有点发虚,觉得自己整日俗务缠身,现在就写回忆录是不是太早了点。尽管老友余斌已有《提前怀旧》等多部回忆录型的集子问世,但老友是文学专业出身,对搞文学的人来说,过往经历本身便是文学素材,写出来冠以“怀旧”或“回忆”之名,多少也算是他们专业份内的历练或操演。而我则不同:所面对的任务是纯粹忆旧并为文,但时间有限,难以进入状态,自忖如此匆匆,回忆效果不会太好 。
心里纠结之际,忽想到何鸣电话里的鼓励之言(说高中毕业那年我在现场写生的那张《高中时代的南大楼》水彩画很多同学都喜欢,当年看此画时不觉得,现在才意识到这份当年留下的记录是多么宝贵),便从书柜里翻出陈年笔记,想看看高中时代我们都在干些什么。翻阅一番后,胆子变大了点,觉得若把里面记下的一些事儿晒一晒,说不准会有老同学愿意看一看吧,于是便摊平日记本,一边读,一边搬字进脑(电脑),忙乎了数日。如此,就有了这篇算不得回忆的“回忆”文章。
说它“算不得回忆”,主要是因为下面的文字大都不是现时对当时的追忆,而是当年随手记下的一些人与事,偶尔也有点自己的感想。为了让文章有个题目,姑且就叫它“纪实”吧。我心里明白: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这篇“纪实”的内容都平淡无奇,但它是我们青春时代一段生活的如实记录(包括年月日等时间信息)。巴金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鼓舞的源泉。”(《家·后记》)如果以下记述能让我们高中同窗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或者在师长与男女同学心中唤起对我们共同度过的那几年青春岁月的一些温暖回忆,我就感到很知足和愉快了。
8月16日,星期四,晴
弟弟从隔壁邻居林阿姨家来度假的女儿小枫那里借来了高尔基的《母亲》。这是高尔基写的最优秀的一本书,世界闻名。
8月24日,星期五,晴
下午刘永林骑自行车来玩,并借走了我的暑假作业本。
晚上把家里所有的窗户擦洗干净,并打算做一张下学期的作息表。作息表的名字我想就叫“秋冬季学习、休息、文娱时间表”,开学前一周试运行,适当调整后每天就照它做了。
8月25日,星期六,晴
早晨七点半去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大楼里我们班的新教室。后天(27号)开学,今天我们到校做开学前准备。桑菲力老师先给我们说了假期里他回农村老家省亲的见闻以及从报上读到的一些消息,然后盛毓青老师给我们讲话。盛老师首先表扬了几位女同学,说几天前她们就先来学校,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新教室比我们高一时候的教室小一点,但还是比别的教室好。盛老师收完暑假作业后,大家下楼去操场拔草。这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次劳动。
{2016年3月补记:桑菲力老师是中央大学的毕业生。他身材略胖,面色红润,脸上总带着和蔼的微笑。高中老师中他可能是最年长的,所以同学们私下里会称他“桑老头”。在那个大家都不学外语的年代里,他的课却引起了我们对外语的兴趣。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向他请教。他解答过我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并在学习路子方面给我重要的指引,要我花时间系统学习张道真先生所著的英语语法,完整地掌握英语结构。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关键的点拨!我现在在中央大学的“后身”南京大学教书,碰到学习努力但因不谙此理而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时,仍会把桑老师给我的这项重要指引传递给他们。盛毓青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来当我们班主任时,离大学毕业还没几年。虽然她有时装得很严肃,但从她的言谈举止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她的热情、活泼和风趣,看到她更像大姐姐的一面。我们男生调皮捣蛋,曾把她气哭过,但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心里都是非常喜爱她的。她教的语文课严谨而生动。我至今仍清楚记得她是怎么讲解“瘪”这个字的结构的:“一个小瘪三,一副有病的样子(病字旁),脸色苍白苍白的(白),跑到仓库里去偷东西(仓)。”听到这样精彩的解析,谁还会记不住“瘪”字怎么写呢?盛老师还培养了我们班同学对文学的兴趣。我至今仍记得她留在我们作文簿上的红色圈点以及评语,记得她如何在语文课上把同学的好作文念给全班听(其中也有我的作文《小车飞奔》和《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早晨》还被她推荐给校广播站作了广播)。今天能有这么多同学发自肺腑地赋诗作文,忆同学少年,抒师生之情,和盛老师的敬业、爱心和个人感染力是分不开的。}
8月27日,星期一,晴
今天开学,上了数学、政治、化学和英语四门课,开了三次会。我不喜欢开会,但对英语课又由桑菲力老师来教我们了这点感到很高兴,因为桑老师教得非常好,但上学期他教高二班,没能教这学期才升入高二的我们班。课上桑老师给我们讲了不久前外宾参观十三中的事情:外宾提出要与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的学生对话,学校做了安排,但老师和同学都对能否同外宾对好话感到担心。外宾与同学见面后问了他们一些问题,都很简单,有的同学答得很好,但也有同学答不上来。桑老师说要培养我们英语的听读能力和答问能力,还说我们要重新学习英语元音和辅音,确保学好。
9月7日,星期五,多云
今天英语课上桑老师教我们怎么查词典,并要我们自己从词典上查出“nail”、“predicate”、“garbage”和“rail”几个词的意思。
下午放学后,朱学明、赵军和我去马宁家。马宁拉手风琴,家里有架德国造的手风琴,是他妈妈为他借的。我知道朱学明会弹吉他,我想他们两人都很喜欢音乐。
9月8日,星期六,雨
下午开会。会开完后男生值日打扫卫生。打扫完后天还在下雨。我和孔祥林都没带伞,于是我对孔祥林说:我们到南京图书馆去吧,因为沿路都有法梧桐树,淋不着雨。孔祥林表示同意。我们在成贤街南图的报刊阅览室里看了一个多小时报刊。闭馆后我们往家走,路上雨就停了。
9月10日,星期一,多云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化学。沈婉儿老师说下周他让李德华和我参加学校的化学实验小组。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因为这样就有更多机会学习化学和动手做实验了。
{2016年3月补记:沈婉儿老师也是我们同学都喜欢的一位老师。她对专业真心的热爱和热情、她为人的爽朗、她对同学的严格要求和耐心都是我十分难忘且在后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勉力仿效的。中学毕业后我参加高考,化学考了84/100分,是理科成绩中最好的;填报志愿时我首选的是生命科学。现在细想起来,这些同沈老师几年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会没有关系。}
下午放学后朱刚请我们到曙光电影院看电影。看电影前我们先去薛家巷,把书包存放在他家。他家的客厅里有两个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走出家门后,在巷子里遇到朱刚姐姐。朱刚姐姐刚下班,正推着自行车回家,听说“小弟”这会儿去看电影,便嘱咐他先买点东西吃,不要饿着。很羡慕朱刚有个这么关心他的姐姐。
9月12日,星期三,晴
下午高二全年级开会。姚武老师在会上批评了高二(3)班的几个同学,因为昨天上午他们一起逃课去看朝鲜电影。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陈永林也在几个逃课同学之列,而他可是个共青团员。
9月18日,星期二,多云
很高兴开始用弟弟下午买的这个新本子记日记。
上午沈婉儿老师给我们讲化学,她的化学课永远都上得很好。沈老师的家乡话是广东话,说普通话时她总带点洋腔洋调,比如她按南京话发音说“包卢”(bāo lú,即“包谷”)时,会说成“宝噜”(bǎo lū)。每当她这么说时,我们都会哄堂大笑,并且齐声模仿她。她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同我们一起放声大笑,开心的像个孩子。
学校决定从今天开始恢复课外活动。今天下午我们年级第一次活动的内容是课外图书阅读:每班各派几个同学去校图书馆借两箱书回来,大家自由挑选,在教室里交换着读。
9月19日,星期三,多云
上午英语课上,桑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短文,主题是“南京长江大桥”。他要我们不看课文,也不看别的书,自己写。到下课时,我刚好写完两页纸。
盛老师告诉全班说:这学期的学费我们班只差一点就交齐了,如果大家能拿出一点钱来帮助几个有困难的同学交学费,我们班就会成为全年级第一个交齐学费的班。大家积极响应她的号召。第二节课课后休息时我去教师办公室,看到姚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段话:
“高二(5)班现已完成学费缴纳任务,希望其他班级向他们学习。”
下午李何鸣要我和他一起出高二年级的墙报。桑老师为墙报写了篇英语短文,题目叫“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是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而写的。我们把桑老师的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出完墙报后,我同李何鸣坐在一张乒乓球台上聊天,说到艺术和诗歌。李何鸣懂的东西多,我们很聊得来。
9月21日,星期五,晴
英语课已上到课本第五册上的最后一课:《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李何鸣按桑老师指示,为课文中的故事画了张水彩画。今天桑老师就用李何鸣的画来上课。他指着画,用英语讲解了伊索写的寓言,并说下次课上会让我们用英语来说画上的故事。
下午高二全年级去华东军区教练场参加全军运动会,观看男子组和女子组4×100米接力赛决赛和男子组10公里长跑比赛。李何鸣有望远镜,大家都用他的望远镜看比赛。我和李何鸣、缪维纲画速写。我画了三张,但不如李何鸣、缪维纲画得好。
9月25日,星期二,上午晴,下午雨
下午李何鸣说:“我们到要武区文化馆去看美展吧。”{2016年3月补记:“文化大革命”那几年“左”得厉害,连人名、地名、单位名都会被改成更“革命”的版本,如我班的金波萍同学改名为“金学工”,“卢安娜”同学改名为“卢要武”。(文革结束后又都改了回去,不过当时叫惯了她们的“革命名”,现在叫原名竟不太习惯,比如今天看到卢安娜同学我还是会脱口而出喊她“卢要武”。)“玄武区”当时被改名为“要武区”,“鼓楼区”被改名为“延安区”。“鼓楼医院”是美国人马林创办的,大概让主事人想到了“美帝国主义”,于是就被改名为“反帝医院”。} 缪维纲、戴平和我都同意。去文化馆路上要经过李何鸣家,于是我们便先到他家去玩。李何鸣房间的桌上有许多绘画和艺术方面的书,还放着水彩、油画、国画颜料以及三张铅笔素描:一张鼻子,两张嘴巴。墙上有他画的一张国画。李何鸣拿出一些画给缪维纲看,里面有些是他自己画的,有些不是。李何鸣真能干,我有很多地方要向他学。
10月3日,星期三,晴
今天开始学工。{2016年3月补记: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给林彪写信,信被登载在《人民日报》上,后被称为“五七指示”。毛泽东在信中提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各有侧重地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从事农副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依照这个指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同学去工厂和农村两到三次,学工学农,帮助夏收秋收。这样做确实占用了一些课堂学习的时间,但能到“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体验以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我们还是感到挺兴奋的,同时也确实在工厂和农村里学到了校园里学不到的自然与社会知识。} 早晨7:40,我们赶到位于小营的解放军714工厂,走进大礼堂。三个工人师傅和一个厂干部对我们讲了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方面的要求,还讲了714厂的历史。下午全班开会,讨论怎么把工学好。
10月4日,星期四,晴
早晨7:45赶到714厂上班。严裕生、朱学明和我被分配在六车间第六组。我的管带师傅是个小伙子,进厂已三年,对我很关心。他很耐心地教了我一些基本操作,并布置给我第一个学习任务:用锉刀平锉钢板,练好钳工基本功。他对我们几个同学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并告诉我们:厂里办有夜校,他们青工都去上,今晚上的课是物理。
10月5日,星期五,多云
午饭后稍事休息。车间里两个师傅在棋盘上杀将起来,我们几个同学在旁观战。这时候李何鸣、马宁和朱刚溜达过来,告诉我们一件趣事:十五车间里有个女工捧着本英语书在读,李何鸣听她说以前学过俄语,现在正自学英语,就告诉她说: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外语特好,能把英语译成俄语。这当然是何鸣瞎编的,但女工却信以为真,说:“他真了不起!”我们听后都哈哈大笑。
10月15日,星期一,上午晴,下午多云
要武区的厂是星期一休息,所以今天不用上班。下午去南京图书馆,碰上李何鸣,同他聊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借了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一封没有地址的信》看,李何鸣借了上次没读完的《白求恩的故事》看。回家路上说到中学毕业后可能被分配到农村的事情时,李何鸣说只要好好劳动,到农村我们也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我觉得李何鸣对农村生活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10月17日,星期三,晴
听我们车间的一些工人师傅说,他们并不欢迎复员军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倒是希望有更多的返城知识青年分配来厂,因为返城知青经受过农村生活锻炼,当工人后不怕吃苦。
10月21日,星期日,晴
上午盛老师请来一位姓陈的工人师傅,要缪维纲、马宁、于崇涛和我同他座谈。座谈主题是桑老师布置的学工期间我们要完成的英语作业之一:“在工厂工作英语是否无用?”我们问陈师傅:你觉得英语在厂里有没有用处?陈师傅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714厂为本厂工人开办了业余英语班和业余日语班,每次上课时教室里都座无虚席;他本人在中学里上过一学期英语课,进厂后在业余英语班上学了两年,现在已能把一些技术资料译成英文了。坐在陈师傅对面的一个工人说:我们要是到了农村,英语是不是就没用啦?我觉得也不是这样,中国农民难道就永远用锄头种田吗?
下午我们参观了厂里的几个车间,在熊猫收音机车间里观看了工人装配熊猫机的全过程。
11月1日,星期四,多云
历史课老师生了病,我们已有几星期没上历史课了。今天盛老师请了退休的周老师来代课。周老师是本地人,讲一口老南京话,语速不紧不慢。他从课本第二册开始讲,内容是中国近代史。课上他娓娓道来,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交代得一清二楚。听周老师讲课就像是听一则有板有眼的故事,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同学走神。
下午在操场听省中医院程医生作报告。程医生是中国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医疗队成员,参加了坦赞铁路的建设。他的报告自始至终都很精彩,我们爱听。
11月3日,星期六,晴
学工期间要做的家庭作业里包括一篇英语作文《工厂里的一天》,我自觉得写得还不错,但今天桑老师把我交上去的作文退还给我,要我重抄一遍,因为里面有许多字词写错了。我想桑老师虽然一贯温和,但在要求我们学习一丝不苟这点上是毫不含糊的。
下午放学后,李何鸣、于崇涛、刘晓军、朱刚和我去南京书店的内部营业部买书。内部营业部需有单位介绍信方能进入,所以去前何鸣专门去找盛老师,请她为我们从学校开来了一张介绍信。营业部书架上书籍琳琅满目,种类繁多,都是外面新华书店里买不到的“内部”书,其中让我们喜欢的书不少。不过我们都是学生,口袋里没几块钱,大部分喜欢的书虽“心向往之”,也都只能捧读一番后放回原处。最后的采购结果是:每人买了本英语简写读物《小黑马的故事》(在我的怂恿下),刘晓军、朱刚和我各买了一本旧时小学用的课本《儿童绘画》,朱刚买了本《普通物理学》。李何鸣想买一本水彩画集,不过钱不够没买成。回家路上大家都很开心,相约一月后再来。{2016年3月补记:相约一月后再来是因为那时候每人手头又多少会有点“月(零用)钱”可供支配了。}
11月4日,星期日,多云
晨躺在床上读完《小黑马的故事》第一章。这本书语言不难,内容比我们的英语课本有意思,可以算是我的第一本课外英语读物。
下午1点大家来到李何鸣家,准备去莫愁湖看画展并写生。大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来,但我不会骑车,李何鸣又不想骑车,所以我们商定分头出发,到公园会合。李何鸣要贺军和我们一起步行去公园。我是第一次去莫愁湖,他们几人则都已去过一两次了。我们三人走了四十分钟,赶到公园门口,碰到了其他同学。李何鸣建议大家先小憩一会儿,因为我们三人是走路过来的,有点累。公园画展上画不多,好画也不多。看过画展后,李何鸣领大家到一条小溪边写生。李何鸣同贺军画钢笔素描,于崇涛、刘晓军、朱刚和我画铅笔素描。李何鸣、贺军确实画得比我们都好。李何鸣还给大家示范了几种树的画法。
11月7日,星期三,多云
以前李何鸣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画画,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学英语。现在我俩同时也对彼此的业余爱好发生了兴趣:我开始学画素描和速写;而李何鸣则说他发现学英语很有意思,上次去书店时他也买了本《小黑马的故事》,另外他同我一样,也还开始收听广播英语课程了。
11月9日,星期五,多云
下午高二年级集中听钱伟长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出访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后作的报告。报告由姚武和盛毓青老师朗读,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内容很吸引人。钱伟长先生介绍了四国的情况,着重谈到了在美国的访问以及美国社会。他说美国人民给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热烈的欢迎。
11月14日,星期三,晴
上午体育课上进行400米跑测验,合格要求为1分10秒。此项要求似乎有点高,我班男生中只有刘永林和李解军两人达标。我跑完后气喘吁吁的,成绩是1分30秒。大家都感慨地说:好久没好好锻炼了。
11月30日,星期五,晴
今天语文课期中考试,上午开卷笔试,下午口试,口试内容是朗诵一篇自选材料。有人选诗,有人选小说,有人选课文。大部分同学朗诵得都比平时课堂朗读要好,尤其是刘晓军和朱刚两人。女生中发挥最好的是王琪、杨胜萍和语文课代表王明华。王琪朗诵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面临瘫痪的保尔·柯察金坐在公园长凳上思索人生意义的那个著名片段。我记得上次她参加区里的语文朗诵比赛时朗诵的也是这一段。她的嗓音很好听,朗诵得也挺有感染力。我这次则考砸了:我选了高尔基《母亲》当中的几段话,但没朗诵出感情。盛老师说我材料选得不好。
12月1日,星期六,晴
上午数学期中考试,我做错了两处,很不应该。
下午于崇涛、朱刚、刘晓军和我去九华山上写生。四处转了一圈后,我们决定从九华山东北坡上画不远处的紫金山,于是大家各就各位,摊开画具,开始作业。我画完素描后,决定在上面用水彩着色。因为用的不是水彩纸,水彩干后纸变得皱巴巴的,很难看。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画色彩,用了两个半小时时间。
12月7日,星期五,晴
李何鸣他们楼里一个邻居是清华大学毕业生,非常能干,会下棋,会装收音机,会画画。他告诉李何鸣说:在大学里他们什么书都读,不管是好书还是坏书,动手做事情也很多。我说大学生有文化,总是样样会的。李何鸣表示同意。
12月9日,星期日,晴
大清早忽听到有敲窗户的声音。爬起身一看,原来是家里失踪两天的猫“黑鼻子”回来了——“黑鼻子”回家发现门关上了就会用爪子敲玻璃窗。我一开门,“黑鼻子”便冲将进来,仰头对着我们“喵喵”叫,不知它是因为肚子饿了还是因为回家开心。我们对它失踪两天后的失而复得和凌晨的不期而至倒是颇感高兴,连忙去给它准备早饭。
九点半时,朱刚骑车来告,说李何鸣借来一尊石膏像,放在他家,让我过去一起画。我们把石膏像在长凳上摆好,开始用铅笔起草稿。这是我第一次画素描石膏像。李何鸣说他画石膏像总是过段时间就画不好。正画着时,朱刚家隔壁院里比我们高一年级的毕业生刘康来了。刘康正在一边等待分配工作,一边学画。{2016年3月补记:刘康家和朱刚家都在薛家巷,是地道的南京老院落,灰砖黑瓦,里面有天井和老树,环境幽静。但现在整条薛家巷已被拆得一干二净,片甲不留,十分可惜。刘康父亲是位儒雅的中学语文教师,母亲在卫校图书馆工作,家里老书很多。我们常换书看,也在一起画画。后来我们一起考上南大,大学同级同班。大学毕业后他考上南大中文系研究生,读研期间同小张结婚。当时我们同班的几个哥们一起帮他在南大集体宿舍里布置了新房。眼下他在美国杜克大学教书,经常回国进行“国际交流”。} 他请我们去他家看画。他自己的房间很大,墙上挂着水彩、国画、油画等各种画作,屋子一角的书架上放满了书。他从写字台上方的墙上取下自己的素描,又从夹子里找出自己画的速写给我们看。他的速写画得比素描好。我想他画画的时间自然比我们要多,因为他毕业了,但是还没分配工作。学画之余,刘康也在猛学英语,据说已学完了《英语900句》。
12月10日,星期一,晴
盛毓青老师交给我们一项任务:每人给我校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写一封慰问信,并附上一两件礼物。她要求大家在明天下午前完成任务,因为元旦很快就要到了,我们要尽快将信和礼物寄出去,向远在他乡的校友们祝贺新年。
12月11日,星期二,上午多云,下午晴
物理课上,程邦彦老师宣布已同714厂谈妥为我们同学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提供所需元件的事情。想参加这项动手活动的同学只要交十元钱,便可领到一整套熊猫收音机的元件,然后在程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装一架六管或七管的半导体收音机。程老师强调:“这项活动不光是装一架收音机的事,它会巩固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并让我们在技术方面受到训练。”{2016年3月补记:程邦彦老师是我们的物理老师,教我们电学、电磁学等高中物理内容。他的课逻辑严谨,讲解异常清晰。同别的理科老师相比,他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通过实验来帮助同学理解与掌握科学原理。在电视还是稀罕仪器的年代里,他自己动手,制作了能收看到前苏联远东电视台节目的高性能电视机。他以身垂范,让我们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当教师后反思自己教学方式的得与失时,我常会想起那几年里程邦彦老师给我们的种种言传身教。}
下午到校后即接桑菲力老师通知,上完第二节课后去小礼堂 {2016年3月补记:汇文女中时代的礼拜堂,可容纳一个年级的学生。上高中时我们常在那里开会。} 参加玄武区 {随着文革接近尾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趋向于正常化,“革命化”地名已不再时髦,我家所在的“延安区”名被改回了原来的“鼓楼区”,而人民中学所在的“要武区”名也被改回了“玄武区”。} 中学生外语汇演的排练。参加排练的大概有二三十个学生。曾教过我们英语的李明楞老师给大家说了一下此项活动的目的,然后便让高二年级的几个女生上台表演她们排练的俄语短剧。这之后她让我上台朗读学工期间写的那篇英文作文《工厂里的一天》。接下来是高二(1)班的三个女生展演她们余老师用英语写的一个相声。三个女生边说相声边“咯咯”笑,结果被来看排练的几个老师批评一顿。李老师作小结时说大家仍不够熟练,需要继续练习,因为星期五下午就要在校领导和全校同学面前预演了。
12月19日,星期三,晴
下午到吉安里20号戴平家,约他去南京图书馆看书。戴平妈妈不久前给戴平借来一架手风琴。也许是因为学琴要看书的缘故,最近他很愿意去南图(以前约他去他是不肯的)。去图书馆前我要他拉几首曲子给我听听,他便拉了“多瑙河之波”和几首舞曲。
12月22日,星期六,晴
下午大扫除后,朱刚、于崇涛、刘康和我四人跟着李何鸣爬上校园北面那座年深日久、楼梯踩上去“嘎嘎”作响的木楼。美术老师翁德永的画室就在这座楼上。{2016年3月补记:翁德永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教的是怎么写美术字。他口才并不出众,所以只在教室里认识他的同学一般不会太注意他,也不会真正了解他。我是在画室里见到他的作品后才知道:他朴实无华的外表下面其实潜藏着难得的才华和唯美的趣味。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初次得见他那些结构严谨、色彩美丽、真实大气的素描、水彩和水粉作品后内心受到的触动乃至震撼。上中学的几年时间里,我有幸从翁老师那里得到的具体指点很少,但我想:他用自己的心和笔创造的那一份不事藻饰、浑然天成的美一定影响了“成形年代”(formative years)的我和我的同学们。另一位作品数量不多、也很少送展,但却以朴素深沉的艺术打动过许多人并常被我们这些学画的同学念叨的美术老师是著名水彩画家、当时正执教于金陵中学的南京市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 今天翁老师让高一的一位同学坐在窗前,为他画素描。我们围坐在翁老师身旁,静静地看他画,一直看了两个小时。美术活动组其他的同学也在给模特儿画素描,刘康给画画的同学画了几张速写,然后也加入了他们,去画模特儿。天黑后我们告别翁老师,走下楼梯。我问李何鸣知不知道为何缪维纲今天没来,李何鸣说缪维纲正刻苦学习国画山水,所以就不参加我们这些西画学习方面的活动了。
朱刚抱歉地告我说:他爸爸已从北京出差回来,我烦劳他爸爸代买的外交学院《基础英语教程》第二册已卖完,所以未能买到。李何鸣和朱刚说新华书店总是星期天上午卖新书,而且很快卖完。于是大家商定明天一大早就去书店。
12月30日,星期日,晴
我递交了入团申请报告。盛老师让已是团员的刘晓军和朱刚多帮助我,并说会找时间同我谈话。